当前位置:首页 > 创业 > 正文

绿地控股卖车剑指年入百亿目标 “二次创业”能否挽救亏损百亿的业绩

  • 创业
  • 2025-02-11 18:10:04
  • 22

  出品: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

  作者:光心

  2025年2月5日,绿地控股官方公众号发布推送称公司将切入汽车出口行业,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。

  该推送称,绿地控股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,同时首个出口订单成功签约,将以全球热门车型为主,销往西亚、中东等地区,共计5000辆,总金额约7000万美元。公司表示,力争在未来三年实现年出口10万辆、年销售规模百亿元的目标。

  近期,公司官方公众号多次提到“二次创业”精神,而回顾绿地控股成长史,不难看出该理念贯穿了公司的发展始末。

  2016年,绿地控股开始打造跨境电商加实体的采购平台。2018年,公司进军电竞圈,并希望协同地产主业,打造地产+金融+电竞的商业生态。2023年,绿地控股切入能源,做煤炭、油化工产品的贸易业务。2024年,公司又成立了绿地医疗产业集团、绿地智慧代建平台,整合旗下的医疗和代建业务。

  然而,从业绩表现上来看,至今各种转型的成效寥寥,2023年建筑及房地产业的收入占比仍超九成。在近年行业承压的局面之下,公司营收已连续两年下滑,继2023年公司录得超95亿的大额归母净利润亏损之后,公司预计2024年亏损将进一步扩大,其业绩状况不容乐观。

  汽车出口业务能否助力绿地控股摆脱困境?

  归母净利润或将连续两年亏损 资金状况不容乐观

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绿地控股的顿困在2020年便有所显现。当年公司营收增速从早些年20%以上断崖式跌落至6.54%,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从25%以上落到1.73%。2021年,公司业绩更是走出增收不增利的趋势,公司营收增长19.45%,而归母净利润却大跌58.80%。

  绿地真正陷入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是2022年的债务违约。当年11月公司3.62亿美元的债券发生违约,此后公司多个项目被迫停工。当年业绩大跌,营业收入下跌近20%,归母净利润更是跌逾八成,形成“脚踝斩”。

  2023年,危机持续,公司营业收入再跌17.34%,归母净利润则是由上年的10.10亿元大幅转亏为-95.56亿元,公司正式陷入亏损。

  据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,公司预计2024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-130亿元到-110亿元,亏损金额进一步扩大,其面临的危机或仍未化解。

  业绩压力之下,公司现金流表现也迅速恶化。

  2022年,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去年同期的622.33亿元跌落至274.21元,跌幅高达56%。2023年,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负,但绝对值相对较小,为-20.79亿元。但2024年前三季度,该数值便扩大至-82.38亿元,边际风险剧增。

  经营状况的恶化,也使公司融资出现困难,近年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呈现持续流出状态,2020年至2023年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总计-1881.51亿元。

  经营与融资的恶化迅速掏空公司账上资金。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,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为241.70亿元,而短期借款便有373.28亿元,长期借款更是达到725.63亿元,其资金缺口着实不小。

  业绩压力下高管仍拿高薪 持股26年老股东挥泪割肉

  近年房地产行业陷入寒冬,各企业高管纷纷勒紧裤腰带。据媒体统计,2022年87家上市房企CEO总薪酬为3.68亿元,较2021年的6.88亿元大幅缩水将近一半。此外,万科、碧桂园等部分企业高管甚至主动降薪至月薪1万。

  而据绿地控股2023年年报显示,公司总裁薪酬为458.16万元,执行总裁的薪酬更是高达639.25万元,分别较上年减少14.57万元、提升256.51万元。对比之下,媒体统计的2023年A股房企董事长及CEO平均薪酬为160.57亿元,平均变动幅度为-21.61亿元。

  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显然更高,变动方向也与行业大势不太一致,显得有些扎眼。

 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股东的减持。2024年11月,天宸股份发布《关于授权公司经营管理层处置金融资产的公告》,拟清仓减持所持有的2.22%绿地控股股份。

  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天宸股份还是绿地控股的第五大股东,持有时长已达26年。

  大股东挥泪割肉的背后是持续不振的股价。绿地控股2014年借壳上市后股价曾迅速拔高,次年市值便达到2000多亿。但好景不长,公司股价在达到巅峰后迅速转头向下,多轮调整之后,如今总市值仅有不到300亿水平。

 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公司业务优势还需时间检验

  客观来看,绿地控股切入汽车出口行业存在着环境机遇与业务沉淀。

  一方面来讲,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需求高增的风口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,我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34.4%和35.5%,其在新车总销量中的渗透率也增长9.3个百分点达到40.9%,新能源汽车出口也达到128.4万辆,持续领跑全球,优势明显。

  在此背景下,传统企业转行做汽车也并非什么稀奇事。比如龙湖前高管秦力洪成为蔚来联合创始人、国美推出“国美车市”品牌等等。

  而绿地控股恰好拥有汽车服务的基因,其实早在1998年,公司便在上海登记成立绿地汽车服务(集团)有限公司。截至2024年6月末,公司共在十七个城市设立了32家4S店,其销售的品牌涵盖了劳斯莱斯、玛莎拉蒂、保时捷等高档品牌,也包括东风本田、广汽本田等合资品牌。

  据介绍,此次切入新能源汽车出口,绿地计划通过“整车出口+海外组装+技术授权”的组合拳,3年内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综合服务商,通过与车企利润分成、供应链金融等模式贡献可观收入。

  雄心壮志下也应充分理解潜在危机。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,中国汽车出口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、贸易摩擦、汇率波动以及海外建厂等不确定性,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中国汽车出口的成本、竞争力和市场稳定性产生影响。

  对于绿地控股而言,新能源汽车出口能否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曲线,化解公司当下的亏损危机,还有待时间证明。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