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车企加速涉“险” 险企如何跟上智驾脚步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2-11 08:34:03
  • 27

  来源:北京商报

车企加速涉“险” 险企如何跟上智驾脚步

  伴随着汽车智能化、网联化时代到来,谁来为智能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兜底,是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。实际上,不论是车企还是保险公司,都已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。2月10日,据媒体报道,小鹏汽车将于近日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。

  智能驾驶汽车司机参与更少,出现交通事故时由谁担责?谁来投保?保险公司能提供哪些保障?智能驾驶等级提升,在重塑汽车产业的同时,也对风险管理与保险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。

  保障需求迫切

  2月10日,据媒体报道,小鹏汽车基于其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与用户数据,将于近日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。

  在此之前,平安产险与赛力斯也合作推出了智驾保障服务计划——智驾无忧服务权益,覆盖智能泊车、智能驾驶等8个场景,提供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。

  车企频频入局背后,是迫切的市场需求。在车企快速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当下,想要更多车主相信和使用这项功能,保险保障必须跟上。正如业内人士分析,不同于传统车辆主要是驾驶员驾驶行为带来风险,智能驾驶汽车更依赖软、硬件系统的安全性。

 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,智能驾驶汽车由于搭载了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和传感器等硬件设备,存在硬件故障的风险,这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失灵、计算单元故障等,这些故障可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和行驶能力。其次,自动驾驶系统的引入带来了新的风险,如指令错误、软件bug等,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车辆行驶轨迹偏离预期,甚至引发交通事故。此外,智能网联汽车还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,若遭遇黑客攻击,泄露的重要数据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。

  可以预见,智能驾驶汽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险问题,也催生了新的保险保障需求。

  产品开发存难点

  目前,市场上的保险产品主要针对传统汽车设计,但智能驾驶汽车的风险特征与传统汽车存在显著差异,传统的车险产品难以覆盖智能驾驶汽车面临的新风险。因此,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面临许多新的挑战。

  首先就是责任认定问题,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、律师孙宇昊直言,传统汽车的责任认定主要在驾驶员身上,例如判断驾驶员是否有过失、酒驾、疲劳驾驶或者违反交通规则等等。而智能驾驶因为有系统和软件的参与,责任可能分散在多个主体上,比如车辆制造商、传感器制造商、软件开发者、数据服务提供商和车主等。如果智能驾驶系统有缺陷,制造商、销售商可能需要承担产品责任;如果数据被篡改,数据服务提供商也可能有责任。由于智能驾驶汽车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领域,追责过程可能更加复杂。

  从保险产品设计角度来说,传统汽车保险基于车辆价值、驾驶员驾驶习惯、年龄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产品定价。智能驾驶汽车则需考虑硬件可靠性、软件安全性、数据保密性等全新因素,在无法获得车企数据的情况下,难以准确评估风险,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困难。

  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开发需要重新评估风险、设计保险产品。但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,智能网联汽车依旧沿用传统汽车保险方案,部分地区也只对智能驾驶汽车保险的保额进行规定。江瀚直言,针对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挑战,保险机构要及时调整产品定价策略、加速开发新产品等,以适应新的行业需求。

  专属保险有望落地

  春节前,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,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、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,及早谋划转型发展。

  从小鹏汽车、赛力斯的实践可以看出,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定制化、专属化将是未来一大趋势。

  智能驾驶汽车的专属产品应该如何开发?业内人士认为,关键在于保险公司需与车企、科技公司进行深入的数据交流,收集大量智能网联汽车数据,分析不同场景风险概率,结合硬件质量、软件更新频率等因素,制定科学定价模型。

  江瀚表示,在风险评估方面,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行业的合作与交流,深入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原理、运行规则以及潜在风险,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风险水平。在定价方面,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使用数据、行驶轨迹、事故记录等进行深入分析,以更精确地确定保费费率。在此过程中,也能够推出基于使用情况的个性化保险产品,以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。在风险控制方面,保险公司可以与汽车制造商合作,共同开发风险防控技术,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。

 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