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正文

专家:2025年商业银行积极顺应这一大趋势

  • 生活
  • 2025-02-10 14:48:03
  • 11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,坚持以开放促改革,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,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对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洞察,也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路径的精准把握。最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计,2024年全球贸易金额将达到33万亿美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未来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以及通胀压力下降,将有助于全球贸易进一步回暖,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,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。中信银行宏观经济展望课题组专家朱毅、王锐认为,对于商业银行而言,积极顺应高水平对外开放,全面拓展跨境金融既是满足客户需求,也是实现自己收入拓展的重要渠道。

专家:2025年商业银行积极顺应这一大趋势

一是服务国内客户“走出去”的大趋势的必然要求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2024年前11个月,国内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约为1286亿美元,同比增长11.2%,对外投资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。回顾历史发展规律,随着跨国企业布局中国,海外银行亦同步增设服务网络,配套做好金融服务。如今中资企业前瞻进行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布局,主动“走出去”,或者受到贸易摩擦影响,被动迁移“走出去”的需求均大幅增加,但面对海外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,从财务安全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,强化对国别、汇率、流动性、系统等风险的监控,有效满足“走出去”企业的金融需求,为国内企业“走出去”提质增效奠定良好基础。商业银行要顺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,不断创新和发展跨境服务直销,主动打造贸易+投资、境内+境外、外币+跨境的三重双轮驱动模式,更好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。

二是商业银行破题低息差利率环境的重要手段。回顾美、欧、日银行的发展历史,应对低息差环境,海外商业银行均将国际化布局作为应对低息差环境的重要举措。一方面,不同国家间基准利率调整存在明显差异,国际化布局有利于全球范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提高资产端收益,提高息差水平。也可通过国际化布局,实现风险分散,降低局部地区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。另一方面,国际化布局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更多营收渠道,增加投资银行、资产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占比,提高非息收入,拓宽营收来源。

三是跨境金融创新的有益尝试。截至2024年年底,全国累计获批筹建了22个自贸区(港)。目前,自贸区是我国对接全球最高开放水平标准的最前沿区域,是离岸业务最活跃的区域之一。在自贸区内,自由贸易账户(FT/EF)是由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和推动对接全球最高开放水平的账户体系。自贸区的设立,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、技术和管理经验,在制度、产品、服务、场景、平台等领域进行创新,拓宽业务边界和发展空间,为后续推广跨境金融业务提供有益尝试和参考。

有话要说...